全球人形机器人竞速赛:特斯拉Optimus仍在路上,开普勒K2大黄蜂已量产上岗

最后更新:2025-11-12 浏览:1016次

全球人形机器人竞速赛:特斯拉Optimus仍在路上,开普勒K2大黄蜂已量产上岗


  2025年北京时117日,特斯拉年度股东大会在美国召开。会议现场,在马斯克1万亿美元薪酬协议正式获批后,特斯拉人形机器人Optimus V2.5随即亮相,还与马斯克共同上演“热舞”庆祝,再次将人形机器人推向科技风口。



  关于人形机器人,马斯克首次透露,一旦实现每年100万台的持续产量,Optimus生产成本将控制在2万美元左右。同时,他再次强调了Optimus的巨大潜力,称其为“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产品”,并预测未来全球将有数百亿台Optimus,其规模将“超越手机”,甚至可能“消除贫困”。


  当业界为特斯拉的技术炫技与宏伟目标欢呼时,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:Optimus的量产之路仍举步维艰。


  就在行业为Optimus2026年一季度发布V3原型,2026年底才能启动年产百万台生产线的消息感慨时,“特斯拉同款混动架构”的代表品牌——开普勒已悄然实现弯道超车,其旗下K2大黄蜂不仅完成了技术验证,更实现了规模化量产,并直接进工厂“打工”,为这场全球人形机器人竞速赛划出清晰的领跑线。



01.

 

  全球首款,

  商业可售的混动架构人形机器人


  开普勒K2大黄蜂,正是这款全球首款可商业销售的混动架构人形机器人。不久前,K2大黄蜂已完成全新动态升级,凭借“滚柱丝杠直线执行器混动架构”的技术突破,即滚柱丝杠直线执行器+旋转执行器相结合的串并联结构路线,实现了类人的直膝步态,且宣布正式量产,已获数千台订单。


  开普勒K2大黄蜂步态升级的核心,在于混合架构的仿人直膝行走及抗扰动能力。这套架构中,直线执行器为机器人提供核心驱动力,其能量转化效率高达81.3%,可实现“充电1小时,连干8小时”,解决了人形机器人“续航短、频繁充电”的行业难题;旋转执行器负责动作微调和步态切换,让机器人在复杂地形中灵活调整姿态。


  在机器人学界,这项技术一直被视为高难度关卡,需要研究人员构建复杂的运动学模型,精准控制每个关节的力矩输出。但突破之后,优势立竿见影:机器人步态自然度大幅提升,能效利用率显著优化,面对复杂环境的适应能力也更强。这一技术路径已得到行业巨头验证,特斯拉Optimus、小鹏等国际前沿团队均采用了类似的方案。


图左特斯拉图右开普勒

 

02.


  从舞台到工厂,落地能力的三维突破


  人形机器人的价值最终需在真实场景中验证。开普勒K2大黄蜂通过直膝步态、灵巧手VLA模型的协同创新,构建起“能干活、干好活、持续干”的工业级能力体系。


  在步态控制方面,K2大黄蜂的直膝步态已通过砖石、塑胶、草地等复杂地形测试,遭遇外部推搡时仍能保持稳健前行。



  这种稳定性源自开普勒团队对丝杠力学的深入研究,通过串并联混合结构设计,在提升运动复杂性的同时实现了精准控制。相比之下,Optimus更多展现的是算法优化能力,工业环境适应性仍待验证。


  特斯拉Optimus量产计划一直在调整的原因之一,便是当前特斯拉正面临机器人“手部”核心部件的研发瓶颈,本次特斯拉股东大会上展出的也只是V2.5版本的灵巧手。马斯克也在今年9月的一次播客访谈中直言,“包含前臂在内的手部系统,是整台机器人工程化落地的最大技术难点。”


  而开普勒自研的NimbleMaster灵巧手拥有11个关节自由度,单指25个力触点配合六维力感知腕,表现出了人手般的细腻感知与控制力,其灵巧手精细操作的视频还被FigureCEO公开转发点赞。


  在上汽通用的车缝检测环节中,机器人能像熟练工人般精准控制检测设备的力度和角度,其毫米级定位精度更是在金属冲压件上料场景中表现突出,可稳定抓取不规则工件并精准放置,这正是工业场景最急需的核心能力。



  智能交互层面,开普勒自研的VLA分层模型已实现从视觉识别、语义理解到动作规划的端到端控制,让K2大黄蜂能听懂自然语言指令并完成任务序列。不同于停留在仿真环境的模型训练,开普勒将仿真数据与海量真机数据结合,形成动态学习体系,让机器人在真实场景中不断迭代“动作理解力”。


图左特斯拉图右开普勒


  在实际测试中,K2“大黄蜂”可以根据自然语言指令完成复杂任务,可自主识别目标、规划路径、判断障碍、抓取搬运,全程无需人工干预。在WAIC 2025上,该机器人连续8小时直播响应观众指令,展现出“充电1小时,连干8小时”的续航实力,完美契合工厂“两班倒”的生产节奏。



03.


  商业化落地:

  从订单到生态的全面领先

 

  商业化落地的核心在于“能买、能用、能赚钱”


  开普勒K2大黄蜂自20259月量产开售以来,已与国内外工业客户、仓储物流龙头、头部车企及高校等达成超千台意向订单,交易金额累计达数亿元。其中中数智防计划未来三年采购3000套,应用于医疗康养、石油化工等场景;与上汽通用的合作则验证了其工业实用性。


  更值得关注的是开普勒构建的“技术-渠道-市场”三位一体生态。在核心零部件领域,引入兆丰股份、汉威科技等上市公司;市场层面与福然德、涛涛车业合作,加速北美市场布局。这种生态协同能力,使其不仅能实现稳定量产,更能快速响应不同行业的定制化需求。



  1019日至25日,开普勒携K2大黄蜂亮相全球顶尖盛会IROS 2025全面展示了在人形机器人技术与开发者生态建设方面的成果,在全球顶尖平台上彰显中国人形机器人的硬核实力。


  其中,开普勒重点展示了旗下开发者平台,演示了机械臂控制接口、Motor API,以及视觉、导航与语音模块等二次开发功能。该平台以全栈式开放、“感知-决策-控制”一体化工具箱、超现实仿真与数字孪生、积木式场景构建能力这四大基石为核心,为全球开发者全面赋能。


  在Kepler Studio中,开发者可通过图形化拖拽与自然语言描述,像搭积木一样快速组合动作模块,构建复杂的工业任务场景,实现从单一动作到多场景任务的灵活编排,大幅降低机器人编程门槛。平台还将推出资源丰富的技能市场,助力开发者共享算法与动作模块,共建开放生态。


  Kepler Studio提供从可视化到代码级的全阶梯工具链,满足不同背景开发者的需求。平台内置多层安全机制与高效仿真环境,确保开发过程与机器人行为安全可控,同时降低实体调试损耗与时间成本。


  此外,为促进生态建设,开普勒机器人还推出了“灯塔计划”,携手全球顶尖开发者与行业伙伴共创创新解决方案,提供技术、市场与资本的全方位支持,加速优秀创意的商业化落地。


04.


  竞速下半场:

  场景定义价值的新时代


  特斯拉Optimus的技术探索为行业指明了方向,其在通用人工智能领域的投入具有长远价值。但人形机器人产业的成熟,需要“仰望星空”的技术引领者,更需要“脚踏实地”的落地开拓者。


  开普勒的领先并非偶然,而是精准把握了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时代需求,“能立刻上岗的机器人”远比“未来更聪明的机器人”更具现实意义。


  这场竞速赛的下半场,胜负不再由技术参数决定,而是取决于谁能在真实场景中创造更多价值。开普勒K2大黄蜂的量产上岗,不仅是中国企业的一次突围,更标志着行业价值从“技术炫技”转向“商业ROI”的深刻变革。在这场变革中,那些能真正解决工业痛点、创造实际效益的“机器人打工人”,终将在全球市场竞争中赢得持久的掌声。